干货多多!毕节市出台2025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

毕节 更新于:2025-03-05 18:30
  • 斯墨涵曦

    近期,毕节市出台2025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方案。以方案为引领,毕节市将进一步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,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,持续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保障水平。

    优化学科专业设置。围绕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基地建设需要,充分结合毕节市资源优势,主动布局相关学科专业,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及时调整或更新升级,确保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,更好提升人才供给端与需求端的适配度。

    深化产教融合。开展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调查,深入企业开展调研,了解岗位需求,与企业共同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,积极与企业共同实施订单式培养,力争2025年订单班就业规模不低于2024年。

    鼓励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。加强与行业企业、工业园区、开发区及各类中小企业对接,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岗位。支持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,对企业招用毕业年度或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,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,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。对小微企业、民营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吸纳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,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。

    实施“访企拓岗”促就业行动。抢抓统一战线“地域+领域”组团式帮扶和东西部协作等政策机遇,用好各方资源优势,持续开展“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”,落实“两个100”的要求。通过访企拓岗深度掌握企业人才需求,建立常态化校地、校企合作机制,挖掘更多就业岗位,提升岗位利用率和访企拓岗实效性。

    持续开展校园专场招聘。充分发挥校园招聘的主渠道作用,拓展实施“万企进校园”计划,利用3—6月和9—12月高校校园招聘服务季,结合毕业生求职就业意愿,每周举办1场中小型专场招聘会,每月举办1场大型综合招聘会,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就业岗位信息。

    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。组织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、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创新创业大赛,促进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,发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作用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数字经济、绿色经济、低空经济等多领域灵活就业,按规定落实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。对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,且所办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离校5年内高校毕业生、出国(境)留学回国人员,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。

    发布就业创业服务指引。通过官网、官微及新媒体平台,发布《就业创业政策清单》《致高校毕业生的一封信》《毕业生求职应聘陷阱防范》等服务指引。聚焦2025届毕业生数量、专业特点,制定《2025届高校毕业生学科专业生源信息册》,及时向民营企业、中小微企业等用人单位推送。

    用好基层就业政策。组织实施“特岗计划”“西部计划”“三支一扶”等基层项目,深入挖掘基层就业岗位。落实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补偿、国家助学贷款代偿、考研升学加分等政策。统筹安排教育教学与就业工作进程,为毕业生离校前留出充足的求职择业时间。

    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。密切军地协同,加强征兵工作站建设,加大征兵宣传进校园力度,按规定落实退役后复学、升学、学费资助等优惠政策。

    精准开展重点群体就业帮扶。重点关注脱贫家庭、低保家庭、零就业家庭以及残障等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,建立帮扶工作台账,实行“一人一档”“一人一策”精准管理,并提供“3个3”就业服务(针对每一名困难学生至少开展3次就业指导,推荐3个有效岗位,组织参与3次线上线下招聘活动)。深入落实“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”培训项目,帮助困难群体提升就业能力。

    加强职业生涯教育。将生涯规划相关课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深入开展“就业育人”教育活动,聚焦产业变化和社会需求,通过职业培训课程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,将就业指导服务与各类实习实践、校园招聘等统筹组织,开展生涯规划等职业指导服务,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、就业观。

    做好毕业生数据管理。认真落实毕业去向登记制度和“四不准”“三不得”要求,建立校、系分级就业工作核查机制。压实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“1131”帮扶责任,优化“1131”就业服务,夯实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台账管理。

    强化权益保障。开展政策护航、平等就业、权益维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。按规定督促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(聘用)合同或就业协议书,维护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。依法打击“黑职介”、虚假招聘、售卖简历等违法行为,坚决治理付费实习、滥用试用期、拖欠试用期工资等违规行为。对存在就业歧视、欺诈等问题的用人单位,及时向高校毕业生发布警示提醒,增强毕业生防范求职风险意识。

    建强用好就业公共服务载体。按照多方联动的工作思路,整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、教育部门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、企业等资源力量,健全、完善职业指导(就业指导)服务站功能,通过站点摸清学生求职、就业、培训需求,同时推进“政校企”联动,开展职业诊断、素质测评、政策宣传、咨询服务、心理辅导、职业指导、岗位推荐等活动。

    通讯员 葛荣华

    编辑 汪瑞梁

    二审 马红梅

    三审 李凯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